8月17日,《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》(簡稱“歐盟新電池法”)正式生效,碳足跡將成為電池、電動車出口歐盟面臨的第一大風險和挑戰。對于電池企業來說,距離遞交第一份碳足跡聲明僅剩不足18個月,時間緊、任務重,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。
●法規屬性:
強制性法規,歐盟所有成員國必須執行。
●適用范圍:
◇ 便攜式電池
◇ 工業電池(儲能電池)
◇ 電動汽車電池
◇ LMT電池(輕型運輸工具電池)
◇ SLI電池(啟動、照明和點火電池)
●責任主體:
歐盟市場上各類電池的所有制造商、生產商、進口商和分銷商、服務提供商
●第一項強制實施要求:碳足跡
核算標準:歐盟PEF標準(ISO及其他標準無效)
碳足跡不達標,禁止在歐盟市場銷售
●時間線:
2023年8月17日,法規正式生效
預計2024年2月,歐盟更新PEF碳足跡核算規則
隨后歐盟選擇和公布認證機構(時間不確定)
2025年2月,電動汽車電池必須提供碳足跡聲明
2026年8月,電動汽車電池按碳足跡大小分等級
工業電池、輕型交通工具LMT電池等將陸續實施碳足跡強制要求。
●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戴上多重“緊箍咒”
◇ 提供電池碳足跡聲明和標簽:企業需根據標準收集并計算每個生命周期階段的碳排放數據,包括上游原材料、產品生產、運輸、報廢和回收。
◇ 設定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標:動力電池到2027年底達到50%,2031年底達到80%。針對電動汽車電池所涉材料規定了強制性最低回收含量水平。
◇ 提供電池數字護照和二維碼:涉及電池基本信息、價值鏈主體信息、可持續性與循環性信息、性能與耐久性信息。
◇ 建立供應鏈盡職調查管理體系:建立并運行透明的電池供應鏈管理體系,保證相關信息和上游參與者的可追溯性。
●風險預警
風險1:電池供貨合同批量違約
出口歐盟的電池可能因為沒有通過碳足跡審核、或沒有及時拿到合格證明,不能按時向市場供貨,從而出現供貨合同違約,涉及經濟賠償。
風險2:整車無法按時上市
出口歐盟的電動車搭載的電池碳足跡不合規,造成產品不能按時在歐盟市場銷售,甚至存在銷售合同違約和賠償問題。
風險3:新能源市場重新洗牌
短期內,銷往歐盟的產品要符合新電池法的嚴格要求,必然成本上升;長遠來看,也將催生行業新一輪深度洗牌。能順利進入歐盟市場的電池企業只是少數。
●對企業的建議
1.涉及出口歐盟的電池企業,系統排查已簽約合同及在談合同,注意受碳足跡強制要求帶來的交貨及違約風險,提前規避相關風險;
2.電池企業應該盡快開始實質性準備工作:對照電池法規和電池碳足跡規則要求,開展企業及供應鏈調查,診斷存在的問題,著手開始整改,做好提前應對;
3.力爭在歐盟認證機構名單公布后,第一時間申請現場驗廠,為通過審核留出時間;
4.未來海外市場對產品碳足跡要求可能日趨嚴格,各行業都需要更加重視“碳壁壘”的限制。建議建立碳足跡管理信息化系統,建立企業碳足跡數據庫,實現自主管理。逐步完成自身低碳轉型。
●對行業的建議
1.組織研究歐盟電池碳足跡規則,與國內碳足跡標準、認證、碳標簽、數據庫、軟件平臺等進行對比,分析差異和優劣勢,制定應對方案、行業服務方案等;
2.積極向歐盟反饋針對碳足跡規則的意見和建議,為中國出口企業爭取更多時間和機會;
3.發起產品碳足跡互認的政府間磋商談判。
●我們能做什么?
我們可提供符合歐盟PEF標準的碳足跡/LCA全套解決方案,具體包括:
1.按照歐盟PEF碳足跡規則強制要求,開展“前置體檢”,預判風險。包括企業產品碳足跡建模核算、供應鏈調查等,分析存在問題,提出整改建議;
2.按照歐盟PEF規范核算產品碳足跡,幫助獲得國際認證;
3.碳管理數字系統平臺建設運營,兼容國際國內技術規范要求,支持跨國供應鏈調查,支持產品碳足跡透明追溯分析,支持區域、園區、企業能懂,會用,會管;
4.低碳管理能力建設咨詢服務,分析產品及供應鏈減排潛力,提升企業低碳綠色競爭力;
5.碳足跡地方標準建設,為國家、地方、行業提供標準體系強力專業支撐,推進國際互認;
6.企業綠色影響力建設,標桿示范打造。